一、由来篇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道德具有教化人的显著作用,教育的“以德为先”体现了我国教育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十八大报告要求教育战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成为大有希望的一代,值得信赖的一代。
近年来,从“最美”现象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上,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一个全社会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氛围日渐形成。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显得更为迫切。
《小学德育纲要》中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景德,曾是北宋时期宋真宗的年号。据《咸淳毗陵志》载,明嘉靖间前黄有三槐书院。崇祯状元前黄杨廷鉴,杨廷鉴为感母恩,出资修葺镇北名寺景德寺。后据史料记载,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校曾几经易名易址。1925年,进步人士杨锡类、杨浩洲、杨顺林等鉴于前黄街北里许景德寺禅院兵燹后,尚存大殿一楹,厢房二十余间,开设景德寺小学。大革命时的前黄公学,曾经作为中共武南活动的重要据点,其校址仍为景德寺,景德小学。因前黄有景德寺,所以前黄地区好多地方都以“景德”命名,有景德路、景德楼等。“景德” 是具有前黄个性的,它是属于前黄的,“景德”已在前黄百姓的心中扎下了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延续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传承一代代前辈办学之意志精神,“景德”最有内涵、最具魅力。
学校以“景德健行”为校训。“景德”:景,佩服、敬慕的意思,也可以延伸为“推崇”“ 崇尚”的意思。德是道德、德行的意思。“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我们希望以“推崇道德”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培养有道德、讲德行的师生。“健行”:则是指要把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教师要把师德建设放在心中,抓在手中,时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则要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到学校制定的各年级段道德行为要求。
二、创新德育工作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建设“景德”文化相为主要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创新德育工作,培育学校德育特色。
1.优化德育工作的目标与内容。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综合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研究建构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激励学生主动自主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体系,明确小学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引领性。
2.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和常规管理,指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培养自省自觉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进一步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施水平。一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小学品德课教学。另一方面逐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景德健行》。
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根据确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和开展主题明确、形式活泼、多元开放的德育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红领巾社团、少先队活动等系统安排,精心策划,形成活动系列。并充分运用学校橱窗、板报、广播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四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渗透。特别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关注学生思想情感,特别是要引领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学习,主动学习,引领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五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和改进与家庭、社会的沟通,积极开发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以增强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合力,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同时也为学生健康成长、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完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三是明确德育办、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职责;四是修改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
4.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把师德高尚、乐于奉献、优秀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
三、深化教学改革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打造真实课堂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建立起既有统一要求,又灵活开放的真实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优化相应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切实研究和改进作业练习,使作业练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业水平、学校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打造真实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体现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学科特点,适切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就是要追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真实、朴实、扎实,实现学科教学的自主、优质、高效,做到三真三实:真思考、真交流、真理解、设计实、反馈实、掌握实。将根据这一基本精神,认真总结多年来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深入分析目前学科教学面临的新要求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制定《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本真课堂的实施意见》,对具体的目标、策略和推进措施进行系统思考、精细策划。
2.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将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课程理论、学科课程标准和先进教改经验,深入研究真实课堂的基本精神、基本要求和行为特征,积极探索打造真实课堂、真实作业,提高教学效益,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各学科教研组都必须围绕这一项目制定教研计划,开展教研活动,都必须着力研究本学科构建真实课堂以及真实作业的具体策略,并在教学工作中分步落实,努力创出本学科的教学特色。
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根据打造真实课堂的基本要求,修改完善学校教学常规,依据教学常规切实加强教师教学的过程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教学过程性评价机制,以过程管理、过程评价推进教学改革,落实真实课堂基本要求。
四、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创新、特色培育的发展目标,着眼学生的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协调的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开发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施方式的校本课程,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文化社团。
1.根据学校“景德文化”建设,“景德健行”德育教育,传统经典文化熏陶,英语拓展阅读,培育书法、科技教育特色的目标,在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课时内,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校本课程。
景德文化:德育篇——《景德健行》;经典文学篇——《品味经典》;书法篇——《欧书基础》、《硬笔基础》;科学篇——《小小诺贝尔》;生活英语篇——《我爱说英语》。
2.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结合艺体2+1的要求,将创造条件,积极开发实施多个项目的选修校本课程,以文化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参与学生达到100%。各个选修课程统一安排时间,以走班制方式开展,有稳定的指导教师,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场所,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活动计划和评价机制。
人文类:童书阅读、经典赏读、童诗阅读与创作等;
科技类:金钥匙、科技创新、三模比赛、电脑制作、科学幻想画、数棋、魔方、七巧板等;
艺术类:课本剧、合唱、舞蹈、电脑绘画、国画、卡通画、科学幻想画、书法、鼓号、手工制作;
体育类:象棋、围棋、冬季三项、健美操、田径队、兵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等。
五、培育教育特色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根据学校已有基础和现实条件,学校在近三年内将着力培育和发展如下教育特色。
1.培育德育工作特色。以景德文化教育、景德健行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景德健行项目活动和德育课程为主要载体,着力培育德育工作特色,创建常州市德育学校。
2.发展科技教育特色。通过开发实施科技校本课程、营造科技文化设施环境、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发展学生科技特长等工作,创建科技教育特色。
3.发展书法教育特色。通过开发实施书法校本课程、营造书法文化设施环境、开展书法文化活动、发展学生书法特长等工作,发展书法教育特色。